——鉛是鈣、鋅、鐵缺乏的元兇(克星)
我們經常聽說微量元素這個詞。微量元素是指占人體體重萬分之一以下的無機元素,以對人體的功能來說,可以分為必需、可能必需和非必需、可能必需和非必需3類。鈣、鐵、鋅等人體內的必需微量元素,是酶、激素、核酸等調整生命代謝過程所不可缺少的物質,缺乏或過剩均可導致細胞結構和生理功能的異常,這就是科學家們稱謂的微量元素平衡理論。
鈣、鐵、鋅在兒童身體發育中的作用已為許多家長所認識,它們的缺乏可導致兒童神經功能障礙等,影響兒童的生長發育。但是許多家長為孩子用了多種鈣、鐵、鋅的禮品,孩子缺鈣、缺鐵、缺鋅的癥狀仍然沒有消失,其實這也是血鉛在作怪。有人對鉛中毒兒童與沒有鉛中毒兒童的微量元素狀況進行過比較,發現鉛中毒兒童的血液中鈣、鐵、鋅濃度均低于沒有鉛中毒的兒童,并且隨著血鉛水平的逐漸增加,鈣、鐵、鋅的濃度不斷降低,盡管穩中有降自在程度上有所不同。鉛中毒兒童經過排鉛治療后,其血液中鈣、鐵、鋅的濃度則隨鉛的濃度明顯下降而有不同程度的上升,其中鈣上升最為明顯。這說明,鉛與鈣、鐵、鋅的吸收相互之間存在正相關關系,膳食中鈣、鐵、鋅不足可使鉛的吸收增加,而鉛的吸收增強反過來又會影響鈣、鐵、鋅的吸收。
我們在初中化學課本里曾經學過,在金屬活動順序表里,鈣、鐵、鋅、鉛的排列從前向后金屬活性越來越低,而其離子的氧化性卻越來越強。鈣、鐵、鋅、鉛在人體內都是以離子狀態存在的,因此鉛的活性遠比鈣、鐵、鋅的活動性要高,當它們進入人體后互相抗爭,過理的鉛便會競爭性性抑制鈣、鐵、鋅的吸收,鉛堵塞鈣通道,占據鋅的作用位點,把鈣、鐵、鋅等離子置換出去,進而影響鈣、鐵、鋅的分布,使人體表現出個子不長、出牙慢、體虛多病、多動癥、偏食、厭食和貧血等一系列缺鈣、缺鐵、缺鋅的臨床癥狀。
鈣、鐵、鋅缺乏是血鉛濃度過高造成的結果,困此補鈣、補鐵、補鋅時必須先進行驅鉛、降低鉛的濃度才會有效,血鉛濃度降下來了,鈣、鐵、鋅的濃度才會上升。俗話說,“補鐵不去鉛,等于白花錢”,對于補鈣、補鋅也是一樣的。